西漢育犁故城尋蹤
在乳山市的母親河——乳山河的中游沖積小平原上,有一個集鎮名育黎,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那里曾豎立著一座熱鬧的縣城——育犁。秋初,我又一次站在西漢育犁故城碑前,思緒拉向古遠。秋風颯颯,從挺拔的白楊樹葉子中透下的太陽光斑恍惚閃爍,只是換了人間。碑文依然清晰,碑后的嘩嘩河水似在向我講述著千年滄桑。
一、“育犁”名稱的由來
“育犁”一詞最早見于《前漢書》。公元29年(東漢建武五年),存在了230多年的育犁縣被并入牟平縣,此后再無以縣名的身份出現。雖然育犁縣這一名稱迄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了,但其治所在何處,《前漢書》未有記載,此后的各種志書版本所記也不一。
第一次寫出育犁位置的是北宋樂史所撰《太平寰宇記》:“育犂,漢立縣,后漢省并,入牟平,蓋在今郡東南一百二十里
港水側近。以地良沃,故以育犁名邑。”
此后,元于欽所撰《齊乘》云:“育犁城在寧海州西北八十里。”明天順《大明一統志》、明嘉靖《寧海州志》、明嘉靖《山東通志》均稱“在寧海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清雍正《山東通志》云“在寧海州東南八十里”。
清乾隆甲子舉人冷泮林在《登州沿革考》中指出: 港發源于三海山,東流為
港水,經育犁故城至海陽縣地乳山口入南海。清同治《重修寧海州志》、清光緒《增修登州府志》、清光緒《海陽縣續志》均有相同記載。《牟平縣志》記載得更加詳細:“ 港河,長二百十里。按此水之下流,今尚有村曰圈港,圈、 聲相近,字隨讀變耳。發源三海山,東行經馬石山之陰,嶞山之陽,又東折而南,曲經由古之東,折而西南,流至龍角山,又折而東,經橫道口南,又東南流,為玉林南河。《寰宇記》云:育犁城在
港水側近,以地良沃得名也……又南至乳山口入海。”
以上史書,雖然對育犁距“坐標點”的方位及距離說法不一,但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明確指出了育犁所在的地理標志或參照物以及縣名來由,即“
港水側”“以地良沃,故名育犁”。
處于
港水沖積小平原上的育犁一帶,地勢平坦,土壤疏松細膩,自古以來兩岸村莊密布,人口眾多。居民除種植五谷外,利用土宜,種植甘薯、落花生等,收獲頗豐。西漢時期,高祖劉邦選擇膏腴之地建一縣邑,并賜名“育犁”,這非常合情合理,且名副其實。
二、
港水南至乳山口入海
育犁故城所在的地理標志或參照物的
港水在哪里呢?
清同治《重修寧海州志》總纂王厚階在考證育犁故城時大膽質疑:“按寧海北距海十里,據于欽所云西北八十里,則在海中矣。疑當在州西南城陰鄉之城陰村南,玉林集北。玉林或俗呼育犁,之訛犁聲之轉也,且州西北并無港之名, 港亦在州西南鐸水,汪會而入于南海,城陰蓋由是而得名。”
清光緒年間的周悅讓對此也有自己的見解,他在總纂的《增修登州府志》中進一步釋疑:“育犁城《齊乘》云寧海州西北八十里,《縣志》謂縣東北五里宮家島后有舊城,土人呼為營子,疑即此城。按漢既置腄縣不應僅去五里又置育犁縣,今福山無
港水, 港在寧海西南,考其地勢,此城當在寧海,今之育犁集即其故址。《齊乘》誤西南為西北耳。”
新中國成立后,
港水改稱乳山河,發源于乳山境內馬石山南麓的垛玉頂,流經境內7鎮,全長65公里,流域面積954.3平方公里,占乳山全境面積的一半,蜿蜒匯集眾多小河支流,于乳山口灣入黃海。1960年底竣工的庫容1.3億多立方米的龍角山水庫,就在乳山河上游,為乳山市最大水庫。
三、育犁故城遺址位置
文獻中提到的 港、育犁、圈港、馬石山、龍角山、橫道口、乳山口等地名,至今當地老百姓皆耳熟能詳,呼之即出。這就明白無誤地指出,具有顯著參照物、顯著地理標志的
港在乳山,當然也就順理成章地表明:育犁故城在乳山。
山東著名的方志家、《牟平縣志》總纂于清泮為確定漢育犁故城遺址的確切位置,親到育犁和福山奇章兩地查看,遍訪耆宿,一個模糊不清的育犁故城終于展現在世人面前。
《牟平縣志》在引用《增修登州府志》《重修寧海州志》的考證結論后,明確指出:“育犁城在今縣西南,距城一百二十里。《明一統志》謂在寧海州東南者誤。”《州志》以育犁城為“當在城陰鄉之城陰村南玉林集北(北字恐誤),玉林或俗呼育犁之訛”。《府志》亦謂“此城當在寧海,今之育犁集即其故址”。筆者查城陰村距玉林集八里,命名之義,當系指居城后而言,其村南地名南碑子,掘地時有古物發現,且距城一百二十里,與《明一統志》中的記載吻合,其為育犁城故址無疑。
歷史悠久的育犁故城并非已經滄桑變遷,湮沒于荒野蔓草之中。當年于清泮親至其地,見山川地勢,猶隱隱有城式。于清泮當年說:村南有南城,及鄰村泊子呼北城、勇家呼西城等名,又時有掘地古物出現,其為古育犁城無疑。為防后世誤傳,牟平縣志委員會于1935年立“漢育犁故城”碑,于清泮親撰碑文記敘漢育犁故城之沿革,其碑現仍立于乳山市育黎鎮城陰村前。
新中國成立后,在故城遺址南、北山丘及東塂上陸續發現若干處漢墓,出土的青銅器多為劍、戈等兵器。上世紀60年代,當地農民在整地、挖蓄水池和挖果樹坑時,挖掘了許多古墓,出土了漢代畫像石、石羊、陶器、木俑、銅鏡、銅劍、鎏金睡鵝等文物近百件,也曾多次發現漢代磚、瓦、支座、柱礎石等建筑材料,有的被確定為國家三級保護文物。1985年秋,城陰村村民在故城址西部挖大口井時,發現耕土以下為淤沙土,厚約2.5米不等,淤沙土下面為草炭土,有磚、瓦片、柱礎石和陶甕、陶罐等,陶甕收藏于市文物管理所。
據調查村民,在已知的20萬平方米范圍內,淺處約2米,最深處約5米,即有漢代磚、瓦等遺物發現。從地下淤沙分析,故城可能某時被洪水泥沙所淹沒。從文獻記載與地下出土文物的一致,文物部門認定為漢代育犁故城遺址。可惜受條件限制,至今未能大規模挖掘作進一步發現。
1985年10月,經乳山文物管理人員考證,育犁故城遺址位于乳山市區西北方向約20公里的育黎鎮城陰村前的小平原上,并被定為乳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4月,乳山縣人民政府在城陰村前立“育黎古城遺址”碑。
四、育犁故城的毀滅
千百年來,育犁故城一直是個熙攘熱鬧的集市,地方名吃——育犁刀切面遠近聞名。
西漢時,只有縣及其以上才能筑城,設縣之處必有城。如果此處無縣城,怎么能有城陰這一地名呢?《乳山市志》在村莊建置編中有這樣的記載:“城陰,境內古老村莊之一,因居漢育犁故城之北,故名。”
育犁故城地勢有其利也有其弊。東距 港河邊,僅有數里之遙,每到汛期,吸納眾多河流的 港河水滾滾而來,暴雨之時甚至洪水成災,如果正巧趕上漲潮,海水從乳山口逆流而上,
港水泄不出去,上游的滔滔洪流,很容易使城陰、汪水、育犁周圍成為一片汪洋。清代舉人張崧在《幼海風土辨證》里就有一次記載:康熙五十六年七月初五,水淹育犁(今玉林集)。筆者從遺址地下淤沙分析,歷史上故城多次遭受水災,故城某時被洪水泥沙所淹沒也未不可。實際上,東漢區劃調整廢育犁縣建置后,其地不再是當地的政治文化中心,必然脫離人們的焦點視線,不再受關注,如此一來,便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而荒涼,這才是很重要的原因。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轉眼兩千多年已過去,故城雖已湮沒,但地名猶存,育犁這個地理名稱歷代沿用,因襲迄今。據乳山市地名辦公室考證,乳山育黎村名的由來,是由古育犁縣名演化而來,后因“犁”字太俗,更名育黎。
地名是空間的坐標,育犁這一歷史地名與遺址,是當地文化特征和地理環境的標志,我們應該珍惜它,研究它,并期待有更多更新的發現。
編輯:云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