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楊集鎮農技推廣站蔡學舉把“美”寫在豐收大地上
【連網】(記 者 趙 芳 通訊員 許思文)在灌云縣楊集鎮的田間地頭,你常能見到一個微跛的身影,忙著給農民防治病蟲害、推廣農技知識、查看農作物生長情況……即使是身患癌癥和突發腦梗中風的幾年來,他仍一心撲在工作上,克服重重困難,忘我地奔波在鄉村的田間地頭。
他叫蔡學舉,楊集鎮農技推廣站站長。為了幫助農民脫貧致富,16年來,他扎根農村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全鎮7萬畝土地不知跑了多少遍,騎壞了3輛摩托車。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積淀多少真情。蔡學舉付出了辛勞,收獲了榮譽。他先后被市縣授予“農村實用人才”、“農村拔尖人才”和“先進創業者”,榮獲江蘇省“最美農技員”稱號。日前,他被省委宣傳部授予江蘇“最美基層干部”榮譽稱號。
“不要命”的農技站長
蔡學舉是農民的兒子,目睹過農民因為缺乏農業技術而造成的貧困,他渴望用知識改變父老鄉親的命運。高中畢業之后,蔡學舉因文筆出眾被縣廣播站錄用為駐鄉通訊員,雖然沒有從事農業工作,但還是經常和農民打交道,農民缺少農業科技知識的難處,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998年,而立之年的蔡學舉毅然辭掉工作,考入徐州農業學校。從此,他的人生與“農”字緊緊連在了一起。
在班上,他是年齡最大的學生,也是每天班里到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學生。那時候沒有工資,為了能省些錢買農技書籍,同時也不增加妻子的負擔,他總是吃食堂里最便宜的菜。
2000年,蔡學舉完成學業,被分配到灌云縣楊集鎮農技站,正式開始從事農技推廣工作。2003年,因為工作出色,蔡學舉被任命為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在為農民兄弟服務的過程中,蔡學舉經常覺得知識不足。2011年,他又完成了中國農業大學遠程教育農業推廣專業本科學習。這些新技術、新知識、新技能,給他插上了放飛夢想的翅膀。
2006年以來,蔡學舉根據農業實踐,白天工作,晚上在燈光下從事農業技術工作總結,經常熬到深夜。有一段時間,他為了推廣螞蜂防治棉花3、4代棉鈴蟲生物技術,觀察螞蜂與棉鈴蟲活動規律,連續幾個晚上到棉田里蹲守,時常因疲勞,一眨眼的工夫,就在棉田里睡著了,被蚊蟲叮咬得兩臂皮膚感染,并引起發燒。妻子心痛地埋怨:“哪有你這樣做技術員的呀?連命都不要了!”
蔡學舉總結撰寫了數十篇學術理論和科普文章,先后發表在《現代農業科技》、《農業科技通訊》等涉農刊物上。多年來,他獨立完成、主持或主要參加了單位多項農業高產創建工作,為全鎮農民增產增收作出重要貢獻。
農業技術的“110”
談起酷愛的農技推廣事業,蔡學舉堅定地說:“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是農業技術人員的責任!”
上任農技推廣站站長之初,蔡學舉發現當地農民種植技術比較落后,產量低、成本高。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他帶領技術人員走村串戶到田頭,向農民推廣農業新技術。
有一次,他到方莊村宣傳推廣水稻定量栽培技術,一位種了30年田的張大爺嘲笑蔡學舉:“你這個上了幾年農校的學生,懂什么種田?聽你的,鹽都賣餿了。”更有人起哄說:“你只會吹牛不行,不如親自下田干給我們看看。”
蔡學舉知道,要想讓大家信任你,必須拿出真本事。于是,他配合村干部耐心做好張大爺的思想工作,請他當示范戶。為了保證示范成功,他就住到村里,并且在這個村承包了30畝田,進行水稻育秧,種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每天一身泥、一身水在地里忙活。到了收獲的季節,實實在在的增收效果出來了,農民兄弟都豎起了大拇指,水稻種植新技術很快就推廣開了。
10多年來,蔡學舉騎壞了三輛摩托車,走遍了楊集鎮的每一處田間地頭。有時為了解決田間難題,他站在田頭,一站就是十多個小時,腿走累了、嗓子講啞了。他常說鄉村農業技術員,就應當像馬一樣拉車、牛一樣干活。#p#分頁標題#e#
在他的精心推廣下,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水稻塑盤育秧拋秧技術、小麥重肥后移和精播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30多項農業生產新技術在全鎮得到了廣泛推廣應用,增產增收效果十分顯著。水稻單產由過去的500公斤增加到現在的650公斤,小麥單產由過去的350公斤增加到現在的500公斤。
現在,只要蔡學舉一出現在田間地頭,馬上就會被村民圍起來,他成了農民種田的“高級參謀”。
“活一天就要為農民做事”
2009年春節后,蔡學舉發現自己頸淋巴腫大,偶有發燒,他沒當回事,仍然一心撲在田間地頭。直到有一天他因鼻腔出血,被同事送進醫院。當他悄悄拿到醫院確診的鼻咽癌診斷書時,很是鎮靜。醫生建議他到上海治療。
蔡學舉安排好手頭的工作,才向組織上請假去上海治療。此時距離他被確診癌癥已過去了半個月,鼻腔頻頻出血。2009年6月初,蔡學舉在妻子的陪護下,到上海復旦大學附屬醫院進行放化療治療。
“喂,蔡大哥,我家水稻死心很嚴重,用什么藥效果好?快救救我家水稻吧!”在上海住院期間,一位村民給他打來了咨詢電話。蔡學舉像往常一樣耐心細致地作了回答。那位打電話的村民不知道,此時的蔡學舉因患鼻咽癌,正躺在上海醫院的重癥病房。接到幾個這樣的電話后,蔡學舉再也躺不住了。他對妻子說:“我要回去,現在正是水稻病蟲害高發期。”妻子不答應:“你這樣的身體能回去嗎?治完這個療程再回去,好嗎?”他堅定地說:“必須回去,治完這個療程再回去就晚了,農民的損失會更大,我不能不管!”
回到家后,楊集鎮有關領導很關心他,建議他在家休息,等病情好轉了再回崗位工作。他拒絕了這一安排,組織上拗不過他,只好讓他邊工作邊治療。每天來找蔡學舉的農民兄弟絡繹不絕。只要他了解到群眾的困難,就會立即奔赴田頭查看水稻病蟲害情況,為農民進行指導。他走遍了全鎮所有水稻田,有時農民兄弟看他臉色蒼白、在田埂上腳步踉蹌,心疼地拉他回家,想給他做點好吃的。他總是婉拒:“沒時間耽擱,還有幾個村沒去呢。”
為了幫助農民兄弟學習、提高種養技術,他晚上編印簡報、備課,白天到村里辦講座,狠抓農技實用培訓和推廣。幾年來,共培訓農村骨干8萬多人次,發放簡報2萬多份。在蔡學舉的不懈努力下,全鎮培訓出1萬多名學科學、懂科學、用科學的種田能手。
生命在泥土里延續
在推廣農技的過程中,蔡學舉深深地感到,要想農民增產增收,關鍵在于指導農民種什么,告訴農民種什么效益最高。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總結,他認定實行間套種進行復合式種植,不但土地利用率高,而且經濟效益好。
為了推廣高產高效的種植模式,他經常是風里來雨里去,天天泡在田間地頭。2010年7月的一天,天正下著瓢潑大雨,他擔心推廣的套種模式使農田積水受淹,便不顧雨大路滑,騎著摩托車就往田間趕。因為雨大視線模糊,他被迎面而來的一輛農用車刮了一下,連人帶車栽進了一條小溝里。他顧不上檢查哪里傷著沒有,爬起來就幫助農民排除田間積水,這戶農民從家中趕來,看到他腿上有血跡,激動地拉著他說:“蔡大哥,你腿受傷了,快去我家包扎一下吧!”他說:“沒事的,我能行!”直到挖好全部排水溝,他才一瘸一拐地離去。這年中秋節,那戶農民專門提了一只甲魚去感謝他,他好說歹說把人勸回去了。
這些年,蔡學舉為農民提供了“小麥+西瓜—蘿卜”、“甘薯+玉米—小麥”、“水稻+龍蝦”等十多種適用、高產、高效的種養模式技術,畝經濟效益都在8000元左右,是單一種糧收入的4倍多。
蔡學舉還把推廣高效農業適度規模種植當做重要工作來抓。近幾年來,他和當地干群一起成功建成了三個高效農業專業村。蒜薹生產專業村原來只種植幾十畝蒜薹,他到這個村后,帶領村干部到山東泰安、臨沂和江蘇徐州、淮安等地考察、調研,引進優良品種,把種植面積擴大到2000多畝。到收獲季節,他又和村干部親自跑市場,引來山東、遼寧、上海等地客商收購蒜薹。#p#分頁標題#e#
2009年,他拖著病體幫助農民找銷路。有一次,他和村干部在外奔波半個多月,到了山東泰安,買完車票后身上只剩下2元錢,他和村干部只好在車站的候車廳里將就了一夜。這位村干部不好意思地說:“蔡大哥,對不起,讓你受苦了。”他笑笑說:“沒關系,只要能幫大家把蒜薹賣出去,這點苦算什么呀!”這一年他幫助農民銷售蒜薹2000多噸。
在與癌癥的不斷抗爭中,蔡學舉又因突發腦梗導致左手偏癱、面部麻木、右耳失聰。他艱難地奔走在辦公室和田間,每一分鐘對他來說都十分寶貴,他要用有限的時間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對我來說,還能活多久已經不重要了。但只要我活著一天,就要為農民做事。”這是蔡學舉日記里的一句話。他的生命,在最摯愛的泥土里延續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