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鮐背老人46載舐犢情深
【連網(wǎng)】(記者 王健民)鮐背之年的老人,理應(yīng)正是需要他人照顧的年紀,然而連云港市墟溝街道桃園社區(qū)的95歲徐德松老人卻每天照顧他重度殘疾的65歲兒子徐保銀。徐德松老人46年如一日守護兒子,傾注了作為父親的所有心血。46年來,徐德松從中年步入鮐背之年,對兒子的舐犢之情始終如一,讓人感慨人間父愛如山的真情。
徐保銀是徐德松的大兒子,17歲那年家里建房時不幸被大鐵凳砸中了頸椎,致使頸椎神經(jīng)斷裂造成下肢高位截癱。突如其來的橫禍,讓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了困境。徐德松帶著兒子去上海求醫(yī),然而醫(yī)生面對下肢高位截癱的病人也是醫(yī)治乏術(shù)。病急亂投醫(yī),無奈之下去農(nóng)村的一民間醫(yī)生那里針灸治療,花費不少卻難有起色,從此徐保銀只能臥床不起。徐保銀無法接受終生癱瘓在床的事實,一度失去信心想用自殺來解脫痛苦。徐德松覺察到兒子的心理后,日夜陪伴在身邊開導他。看到父母期待的眼光,他最終放棄了自殺的念頭。
徐德松和老伴在54平方老舊的二室一廳房子里,承擔起了悉心照顧兒子的重任。徐保銀臥床不起后生活不能自理,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趴在床上,吃喝拉撒每天都是徐德松和老伴兩個人打理。由于徐保銀身體的原因,他一直都沒能成家。1995年,徐德松的老伴患了腦血栓,治療僅月余時間就去世了。照顧兒子的擔子又落在了徐德松一個人的肩上。買菜、洗衣、做飯,給兒子按摩,翻身擦背等體力活并不輕松,一天下來老人累的腰酸背痛。但他從來沒有在兒子面前埋怨過,那些日日夜夜的辛酸自己一個人承擔。在徐德松老人心中有個信念,只要自己能動一天,就不能讓兒子受委曲。縱然徐保銀已經(jīng)65歲,但是在徐德松老人心里他還只是個孩子。
為了防止兒子便秘,徐德松平時都是做些水餃、面條、稀飯等細軟的食物,把兒子腸胃消化吸收功能調(diào)理的很好。46年來,徐德松老人和兒子養(yǎng)成了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每天三頓飯都都是吃的早,晚上5點半就睡覺。徐德松自己的身體并不好,老人2008年前列腺曾經(jīng)動過手術(shù),每個月要到醫(yī)院更換導管。徐德松老人每月退休金加徐保銀的低保不足3000元,徐保銀每天要吃三種藥,徐德松老人每月也要花錢更換導管,加上日常生活開銷,每月經(jīng)濟上并不寬裕。
在他們房子里唯一的家電就是徐德松三兒子給他們買的一臺電視機。徐德松老人不打牌、不下棋,每天除了照顧兒子外,閑下來的時間就是陪著兒子看電視機打發(fā)時間。
徐保銀的雙手變形,吃飯也不能自如,徐德松每頓飯都要給他夾菜。
為了防止生褥瘡,即使是冬天,徐德松也要給兒子擦洗身子。
長時間趴著,徐保銀肘關(guān)節(jié)皮膚硬化,老父親給他上藥膏。
徐德松在簡陋的廚房做飯。
近兩天,徐保銀有些不適,徐德松給兒子做了稀飯。
在這老舊的房子里,徐德松希望自己能一直陪伴著兒子。
#p#分頁標題#e#
為了節(jié)省開支,雨天老人接雨水存起來洗衣服。
他們沒有洗衣機,衣服、尿布都是老人手工清洗。
老人年事已高,想起兒子的未來,老人陷入沉思。
徐德松買菜都是以蔬菜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