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連云港市漁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聞發布會召開
【連網】(連網/連云港發布記者 張藝雯 通訊員 封雷)近年來,我市十分重視漁業發展,圍繞漁業增效、漁民增收,著力開展漁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模式等方面的引進、研究和技術集成。12月29日下午,連云港市海洋與漁業局在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演播室舉行“連云港市漁業新品種、新技術發展”新聞發布會,并就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金烏賊育苗填補江蘇空白
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薛學坤向大家介紹,為加快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新品種(系)儲備,漁業科技單位在優良新品種(系)引進、選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魚類、甲殼動物、藻類等方面,先后引進雜交鱘、三倍體虹鱒、“中科1號”、“中興1號”南美白對蝦、“黃海選1號”三疣梭子蟹、“蘇通1號”條斑紫菜等新優品種,并逐步推廣。
在引進新品種的同時,市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所還開展了條斑紫菜良種選育、三疣梭子蟹抗病抗逆家系選育、仿刺參耐高溫抗逆品系選育、抗病速生遠緣雜交鯽、臺灣泥鰍、金烏賊等經濟水生動植物品系選育、繁育的研究。特別是與省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合作進行了金烏賊人工育苗技術研究,完成了從金烏賊親體運輸、產卵、孵化、幼體培育完整育苗過程,金烏賊育苗首次在省內獲得成功,填補了省內空白,為下一步金烏賊的產業化發展和人工增殖放流突破了苗種瓶頸。
據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所所長陳百堯介紹,接下來的新品種選擇中,海洋漁業局在立足自主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有選擇的引進一些生長周期短、品質優良的養殖品種,使其盡快達到產業化。一是考慮種質的更新,如南美白對蝦、中國對蝦、梭子蟹、條斑紫菜等,以提升其生產能力。二是對新養殖對象進行引進和馴化。重點引進適合我市養殖的魚蝦類、貝藻類等。
我市養殖新技術獲批10項國家專利
薛學坤指出,“科技興漁”是市海洋與漁業局長抓不懈的一項重要工作。近年來,我市先后研究成功并示范推廣養殖新技術13項,獲批國家專利10項。其中,“基于生物防控技術的南美白對蝦健康養殖模式研究與應用”獲得連云港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該技術已在我市東辛農場、徐圩等周邊地區示范應用超4萬畝,我市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的80%應用此項成果,全省累計應用面積超過10萬畝、新增產值3億多元。
連云港市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所孫苗苗工程師向大家具體介紹了該模式的技術優勢。該模式是微生物調控水環境防控技術、混養魚類的生物防控技術和U型隔離網等健康養殖技式三種技術的集成。該模式不但有效提高了南美白對蝦養殖成功率、增加產值,而且在養殖過程中不使用任何藥品,養殖廢水不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任何不良的影響,生產的產品環保,生產環節無藥物殘留,是一種持續、可行、穩定的健康養殖模式,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較大。
另外,在海參育苗方面,我市技術人員改進和掌握了海參工廠化育苗關鍵技術,實現了我市海參苗種規模培育的本土化;為解決本地傳統泥鰍養殖成本高的問題,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開展了泥鰍生態養殖技術研發與集成技術攻關,并獲得成功;在魚類養殖模式上,開展了冷水魚類陸海接力養殖模式創新,實現了“陸海接力”高效養殖。
港城紫菜養殖實現輪養
據薛學坤介紹,在新材料應用方面,采用復合材料玻璃鋼桿代替毛竹插桿,提升了紫菜養殖經濟、社會效益。玻璃鋼桿的使用,一方面使紫菜養殖由6米等深線推進至10等深線,為紫菜離岸式栽培奠定了優良的基礎,確保了我市紫菜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并將為城市用海和工業、港口用海騰挪出較大的優質的海域;另一方面,減輕了勞動強度,有效降低了廢棄毛竹的產生,保護了海洋環境及海上航線安全。#p#分頁標題#e#
工程師孫苗苗告訴記者,在紫菜養殖模式上,我市進行了創新,開展了壇紫菜與條斑紫菜輪作模式的示范與推廣。連云港地區的條斑紫菜養殖已經超過15萬畝,擁有加工機組300多臺,年產值達6億多元。雖然條斑紫菜養殖加工已經形成產業化,但受制于養殖面積受限、病害多發等因素,漁民和加工業者的收益并不穩定。由于壇紫菜的養殖水溫高于條斑紫菜,養殖期較條斑紫菜至少可提前30到40天,這樣可以利用條斑紫菜養殖期之前的空閑進行壇紫菜養殖,待壇紫菜采收3-4水菜之后換上條斑紫菜的網簾繼續養殖,實現兩種紫菜的輪養,可以取得更高的效益。
十三五期間,市海洋與漁業局將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堅持科技推動產業、產業引導科技發展,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引進與應用方面加強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積極改革和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投入、銀行貸款、企業和個人資金投入等多元化投入機制,不斷提升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