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價格跳水 乳山引導養殖戶養殖對蝦
眼下正是鮮海參集中上市的時節,記者走訪乳山各大海鮮市場發現,以前每斤七八十元的池養鮮海參,如今只能賣到四五十元,這讓乳山眾多海參養殖戶叫苦不迭。
為此,市海洋與漁業局派出技術人員前往南方多地考察,為養殖戶指出了一條轉產路——養殖南美白對蝦,如今已在乳山寨鎮展開試點,并收到了良好成效。
海參價格跳水
養殖戶大呼沒賺頭
去年以來,隨著海參價格一路下滑,成參和苗種的銷售價格幾乎低于成本價,很多海參養殖戶直呼賺不著錢。
5月22日,記者在海陽所鎮金港村采訪時,養殖戶隋義先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他的海參養殖場總面積為620畝,2011年,他一共售出海參13萬斤,收入1120萬元,扣除苗種費520萬元、水域租金100萬元、人工費50萬元等,最終收益450萬元,算下來每畝收益接近7260元;而到了2012年,畝均效益已經降至5900元。“2013年,我一共售出海參約14萬斤,產量略增,但總收入只有850萬元,扣除各項費用后,畝均效益只有4110元。”隋義先說,現在每斤鮮海參的價格不到50元,比去年降低了20元左右,“依我看,養海參已經越來越賺不著錢了。”
面對如此慘淡的海參市場,養殖戶有些不知所措。昨日,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今有不少養殖戶選擇了轉產,卻為不知養殖什么而發愁。
需求大價格穩
對蝦成養殖戶新寵
“多虧了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及時向我推薦了南美白對蝦高效生態養殖技術,如果還繼續養殖海參,今年肯定還不賺錢。”5月22日,在乳山市瑞力水產品養殖場,負責人李俊芳說。今年,乳山有很多海參養殖戶像李俊芳一樣,在市海洋與漁業局的引導下進行池塘改造,轉產養殖對蝦。
據了解,在對乳山海參市場調研過后,市海洋與漁業局派出技術人員考察水產品養殖新品種。“我們先后到對蝦養殖業較發達的浙江、福建等地實地考察,充分開展了市場調研,征詢水產養殖權威專家的建議,也了解了當地養殖戶的經驗。”技術人員介紹,相比海參,對蝦作為一個大眾消費品種,其市場需求量更大,價格更穩定,行情也好,海參養殖戶適當轉產對蝦養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考察結束返回乳山后,技術人員立即著手指導部分海參養殖戶進行車間養殖設施改造,開展南美白對蝦高效生態養殖。據悉,為了保證養殖效益,技術人員還定期“進場到塘”給予養殖戶技術指導,幫助養殖戶及時解決技術難題。
5月22日上午,在瑞力水產品養殖場內,記者看到技術人員正在指導工人為對蝦養殖池安裝增氧設施。目前,在市海洋與漁業局的幫助下,乳山寨鎮已開始試點南美白對蝦高效生態養殖模式。
部門加強監控
以解轉產后顧之憂
隨著越來越多養殖戶轉產養對蝦,其中出現的問題也引起了技術人員的關注。“南美白對蝦養殖過程中,預防、治療病害是關鍵。”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為了解決轉產養殖戶的后顧之憂,他們借助山東省水生動物疫病監測計劃的實施,將南美白對蝦列為乳山市的重點監控對象,實時監控對蝦白斑綜合癥的發病苗頭,這一舉措將有效降低養殖戶的病害損失。
目前,南美白對蝦高效生態養殖模式在乳山的試點工作已取得良好效果,今后將在乳山全市范圍內逐步推廣。此外,技術人員也提醒廣大養殖戶,不能盲目跟進轉產對蝦養殖,要量力而行,合理適度轉產,同時要注重多品種兼顧養殖,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于琦 徐雯雯)
■相關鏈接
產量驟增是海參價跌主因
過去蓬勃發展的海參養殖業為何面臨轉產的地步?據了解,南方低價參的沖擊、酒店收購量的縮減以及各地規模化參池產量增加,都影響了池養海參的銷售價格。
市海洋與漁業局水產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分析,出現海參價格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前些年海參養殖利潤高,眾多養殖戶一哄而上養殖海參,導致市場供應量驟增。但因海參屬較高端消費品,消費群體較固定,消費市場狹小,消費力不足,造成海參價格一路走低,近兩年成參和苗種的銷售價格均大幅下滑,甚至低于成本價,海參養殖業進行產業調整勢在必行。
據海參養殖戶介紹,今年春季氣溫較高,海參出產期提前,目前市場上池養海參出產量也相對增加,而外地規模化海參養殖區投產增加,也導致出產量更多。
近年來,乳山海參養殖業發展迅速,目前養殖規模已達到25500畝。同時,南方低價海參也沖擊了膠東市場。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福建海域出產的海參收購價格在每斤42元至45元,明顯低于乳山本地池養海參價格。(于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