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桌的講究
民宴多是在炕上,炕桌呈長方形,一端朝窗而放。主陪、副陪并肩站在炕沿下,斟酒、換菜活動方便。主陪右側兩個位子,炕里邊是一席(右上手位),炕外邊是三席(右下手位);副陪左側,里邊是二席,外邊是四席;背靠南窗的,是五和六席,俗稱后瞅。一席和二席、三席和四席、陪客和后瞅,都是隔著桌卻正對臉,對著臉的叫“對桌的”。氣氛較隆重、有多桌客人時,要在正間地上坐席,用那種正方形的八仙桌,以進屋的門為上菜口,陪客的人背門而坐,仍以陪客人左右手的方位定席位,具體排序與在炕上一樣。從方向感上說,與在炕上正相反,這時后瞅靠北墻坐,由此衍生出“媳婦將進房,媒人靠北墻”的詼諧語。萬變不離其宗,即使在南倒廳、廂屋家里也是如此排座次。
話說起來簡單,要找對席位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坐錯了位子,是很丟人的。不該坐上席而坐了,不懂禮儀;應該坐而沒有坐,有失身份。但在實際入席時,坐上席的人要謙讓一番。從前,父母教子女禮儀時,總會不厭其煩地講席位的排次。具體排法,朋親為大,東道主的朋友,要安排好席位;實親中,依次是舅舅、姑父、姨父;直系親屬,則按輩分排序;同等“身份”,以遠道來的為尊。有些地區在外做官的人回鄉,遇到鄉宴要坐上席,而乳山不是這樣,他們都是讓給了輩分高的。乳山宴俗許多細節,村與村之間、宴種與宴種之間是有差別的。如婚宴的坐法,隨新娘來的送客人是首桌首席,如果送客的來人多,得分散到其他桌上坐一席;直系親屬爺、爹、伯、叔都沒有席位。同桌的人,其關系也要考慮。古語“父子不并肩”,引申父子不同席,但老人過生日的賀壽宴除外;平時有矛盾的也應分桌坐之,但有意進行調解時除外。
20世紀八十年初,先飯店、后家庭,圓桌逐漸取代了方桌。官席(泛指企事業單位公務宴會)用圓桌時,主陪在最里邊,臉沖著門坐;副陪在最外邊,背門而坐;主副陪正對著臉兒。主陪右側是一席、左側是二席;副陪右側是三席、左側是四席;其他位置,相當于民間的后瞅席。而民宴使用圓桌,仍延續方桌的席位排列方法。因而,很多村民外出做官席時,找不著道道,本打算坐后瞅,其結果卻坐了一二席。民宴一桌所坐人數也有說道。民房多不是太寬敞,一桌8人為宜,也是寓意八仙相聚。坐7人的,叫敞口席;坐9人的,叫掛角(方言音:甲)席。實際生活中,只婚宴講究8人為好,其他宴席人數較隨便。
古人宴飲席地而坐,叫坐席,席下有筵(席的墊層),又稱筵席。使用餐桌以后,仍沿用這種叫法,并產生了擺放桌子的規矩。飯桌的桌面木紋(或看桌縫)要呈南北方向,如果放錯了,那是詛咒人,因為供桌的桌紋是東西擺放的。舊時,某村一位12歲小孩替父親赴宴,發現東道主把桌子放錯了,等盤魚上來時,他把魚眼夾在桌邊上,放下筷子揚長而去。這小孩被視為懂禮儀的神童,廣受人們贊揚。乳山的風俗,客人不能摳魚眼吃,摳魚眼意為東道主沒長眼珠,即做事不周到,此俗經引申,人們就把愛挑毛病、好沾便宜的人說成是摳眼朋友。(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