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物語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游子吟》,吟詠的是古往今來一代代的母子之間最真摯的愛。其實最能稱為母愛物語的物品很多,不光是手中線、身上衣等生活必需品,還有風俗中的許多吉祥飾物和節日食品,現講述幾樣有代表性的。
●紅肚兜
看到電視劇里的肚兜兜兒,人不由得就想起了生在農村的兒童時代。那時候的夏天,滿大街呀呀說話的小孩子胸前都掛著一個小紅肚兜兜兒,它的外形呈長菱形,剪裁時“掐尖去尾”一處理,一件肚兜兜的雛形就形成了,那是一件“一字上領、橢圓下擺”,釘在四角的四根紅繩打脖子后和后脊梁處分別系一下,紅肚兜兜兒就牢牢地系在了身上了。
小孩子戴肚兜兜兒的最佳時節是在端午節,不論男孩女孩,他們的姥姥或奶奶在端午節前都會為孩子們縫制紅肚兜兜兒,紅紅的棉布上面,一字領口處會鑲縫一塊倒三角的黑綢,再用絲絳沿邊,彰顯純樸可愛氣息,肚兜兒靠近肚臍眼處那個地方,老人們都會鑲一件繡品做布袋,上面不是繡著一只大老虎,就是繡著一個大桃子,還有更多心靈手巧的女人會在肚兜兒上繡上祈福的圖案,比方說“蝴蝶飛,蛤蟆走,菊花擎福手,活到九十九”這樣的歌謠,是老人們一邊繡一邊隨口念叨出來的。這些繡品做的布袋鑲嵌在肚兜兜兒貼近肚臍眼處的地方,目的有兩個,一是縫制得厚一點,以捂住孩子的肚臍眼不透風,二也是為了孩子在端午節盛放幾個雞蛋所用。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很少有沒戴過肚兜兜兒的。
肚兜兜兒不光是小孩子戴,也是早年間未婚女子以及新婚女人的專用品。在現代文胸出現以前,鄉下不少的女兒們戴這玩意兒,不僅是因為肚兜兜兒戴著美,更重要的是,肚兜兒是青春期女孩子們束胸的有力武器,過去的女孩子到了第二性征出現時,為了孩子的身體健美,曲線優雅,當母親的就開始為女兒縫制肚兜兜兒束胸,質地以棉和綢為主,在顏色上多以紅色為主,青年女子所戴的肚兜兒不拘泥于純紅,以花布和染色的自織布為質地的也很普遍。肚兜兜兒上的繡活也很講究,有的繡著花叢中一對蝙蝠蹁躚起舞,有的繡著石榴枝上掛石榴,還有的繡著大朵的牡丹、菊花、梅花、荷花蓮蓬、鯉魚戲蓮等圖案,這些繡品各有寓意,分別暗含著“兜福、多子、富貴”之意。圖案緊湊,既富鄉土特色,又含富貴之氣,同時又散發著民族傳統文化的光彩。
改革開放以后,西方那種制作精美的文胸傳到了中國,農村的女兒們一下子精神為之一振,一場束胸的革命也鋪天蓋地而來,肚兜兜兒逐漸被收拾起來壓到了衣箱底,如今唯有在盛夏的農村大街上,還依稀可見小孩子胸前的紅肚兜兜兒了。周末逛街時,突然發現一家小店的門口掛著幾個色彩艷麗的肚兜兜兒,全是絲綢質地,有紅的、粉的、白的、黃的,繡品是機織之物,兜兜兒是黑綢沿邊,四角釘著黑帶兒,一種熟悉的感覺油然而生,它們的重放光彩,是追求返璞歸真還是意在撩撥女人們那種懷舊的思念?不管怎么著,懷舊的女人們仍舊喜歡這種傳統而經典的胸飾。
●串龍尾
在鄉下,你隨便進入一戶農家,進得人家的廂房,你的眼睛冷不丁就會被門框上一個東西拂一下,定睛一看,原來是女主人串的一串龍尾與你打了個照面。見到龍尾,母親曾經做龍尾的場景就浮現眼前。
“二月二,龍抬頭”,農歷的二月初二是蛇開始出洞的日子,老人們都說,這一天也是龍想升天而開始活動的日子,那滾滾的春雷是龍醒來之時搖動尾巴的聲音,那春雨是從龍口中噴出的清泉。為了留龍在家,這一天,各家各戶紛紛掛龍尾。
串龍尾,很有講究。用蒜秸或細高粱秸,截為一厘米左右長條備用,彩紙的取材也很隨便,我記得母親做的紙龍尾上有彩色的煙盒紙,還有彩色的包裝盒紙,奢侈一點的彩紙是從供銷社專門買回來的。
用各色彩布或彩紙,剪成銅錢大圓形或兩厘米長的正方形,用紅線將秸稈和剪裁好的彩布或彩紙串成串,這是龍尾的身子;龍尾的頭部做法是用黑布或黑油光紙剪成一個三角狀,因為龍的頭是三角形的多,再用布或紙剪成一大一小兩個小圓,串在最上面,意思是安龍眼,白的為眼白,黑的為眼珠;龍尾的尾巴做起來也簡單,只把彩布或彩紙撕成長條,用線釘在最末端即可。有了龍頭和龍尾,還要有龍皮,龍皮一般是用彩紙剪成的,用一尺長一尺寬的彩紙趕角對折四下,在下擺處細細地剪上一些鋸齒,然后在對折的左右兩端細細地參差著下剪,這樣一伸開,就抻出好長的一件龍皮,套在龍尾上做裝飾,一件漂亮的龍尾就制作成功了。
龍尾有布龍尾和紙龍尾之分,那些縫在小孩的衣服或帽子上的是布龍尾,稱為“戴龍尾”;掛在住屋、廂房、書房、畜舍、廁所等屋里屋外的龍尾,大多是用彩紙做的,稱為“掛龍尾”。龍尾上花布取料的不同以及各色彩紙的喜慶,不僅沖擊著人們的感官視覺,而且花布上的圖案彰顯無窮的趣味,玩味的不僅是顏色,更有對織布工人的敬佩。
還有一種龍尾卻發揮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極具觀賞性。取玉米秸內部的軟瓤,截成半厘米的小段,分別染成花紅柳綠的顏色,再取瓜子無數,也染成自己喜歡的顏色。在截好的每塊軟瓤邊上,轉著圈依次插上五六個瓜子,這樣一朵小花就制作成功了,一串龍尾一般要串七個或九個,最少也得五個這樣的小花為好。龍頭、龍尾巴、龍皮的制作同上一樣。
二月二,滿街跑的小孩子,個個都在衣服的兩肩處縫兩條布龍尾,鮮艷的花布,輕盈地隨著孩子的活動飛舞著,特別是戴著龍尾的男孩子,徒增一抹女孩子才有的溫柔,讓人暫時忘記了那曾是一個調皮搗蛋的機靈鬼兒,那天的男女孩子都似變成了一只花蝴蝶,只有沒有媽的孩子才會在一群戴龍尾的小兒中間顯得孤獨寂寞。
●軋五彩
生活在城里的人,很多人與龍尾分別得太久太久了,家鄉的老人們如今還保留著串龍尾的習俗,想著這些時代特殊的產物,在不久的將來也可能會銷聲匿跡,一種歷史只容前進不主張后退的緊迫感不覺油然而生。
十里不同鄉,百里不同俗。在乳山鄉村,端午是小孩子歡樂的節日,更是大人忙活的日子,包粽子,煮雞蛋,門框上掛大麥、插艾蒿和桃枝,侍候大人孩子用花瓣泡水洗臉,特別是扮靚端午的飾物,比如給孩子們穿紅肚兜兒、戴五彩線、掛彩笤帚、彩炊帚,還有縫布老虎、孫猴子、做紙公雞這些活計都接踵而至。
戴五彩線,諸往一帶的方言都習慣叫軋(ga)縷索,“系出五絲命可續”,所以軋縷索又叫系五彩長命縷,這一古老習俗據說始于宋代。
軋縷索習俗是在每年端午節的早上,人們取紅黃蘭綠紫五色絲色或是繡花線,搓成一條粗線繩,在每個孩子的脖子上、手脖子、腳脖子、腰上分別系一條五彩線搓的繩。系此五彩線時,必須在早上太陽出山前完成,所以母親都是趁早朝孩子熟睡之機操作的。老人們也說不準為什么有此規矩,私下認為:莫非是怕五毒之軀早起,早些攔此五彩線在孩子身上避邪?我不得而知。系五彩線遵循的是男左女右,早年間的端午節,大人孩子都要系,說是為了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縷索從戴上之日起,要等第一場雨下來時,就要剪斷它扔進河水里沖走,老人們說,這是要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與軋縷索同時進行的,還有在衣扣眼上掛小笤帚和小炊帚的習俗,小笤帚和小炊帚是用絲線或苘麻線勒成的,用苘麻線勒成的小笤帚和小炊帚,要染成鮮艷的或紅或粉或黃或綠或蘭的顏色,小笤帚和農村炕頭上放置的用谷秸勒的笤帚一模一樣,小炊帚也和刷鍋用的炊帚模樣相當,只是這兩個物件小到了極致,只有一厘米長短,這玩意兒也要戴到下大雨時,摘下來丟到河水里沖走,意思是把掃出來的和刷出來的一切的疾病瘟疫都讓河水帶走。
端午節雖然百里不同俗,但飾物的制作卻有相同的宗旨,都是為祛病避邪鎮妖服務的。現在走進農村,在那些老式門樓子底下,你經常還會發現門框與門楣連接處的正中間掛著一個布藝孫悟空,身著黃衣,頭戴佛帽,一只腿搭在另一腿前蜷曲,一手持著金箍棒,一手打著眼罩,背后插著用彩布做的五色旗,正從天上飛翔而來,他是專門來老百姓的門前鎮妖來的。近年來,社會上一度還出現過做紙公雞,做布老虎的習俗,無非都是牽強附會地取吉利、強盛之意的。
時光飛逝,童年經歷的一些習俗,也隨著社會的發展由興盛逐漸走向隱匿,沿襲下來的習俗,不能總與愚昧和迷信掛鉤,隱匿了的習俗,也不是因為開放和文明才消亡,習俗終究只是一種群居人群才有的樂趣,雖然它們不免被蒙上迷信的外衣,但乳山的母親們,祈愿幸福美好卻是終究的主題。 (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