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農業民俗(一)
20世紀50年代之前,境內農耕文化是主流,農俗是所有俗項的根基,即使打魚的人家,多數在陸地上也有個畝八分的薄地,養蠶、淘金、曬鹽、做生意的,多為富余勞力在從事家庭副業經營。境內農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習慣作法,為再生產服務、為過日子服務,并融入了儒家、佛教、道教的一些文化理念,形成了有農村、農業、農民特征的風土人情,即使是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在農村的環境中熏陶久了,亦會烙上農耕文化的印跡。所以說,想了解乳山境內的習俗,以了解農業習俗為要。先從方志中了解一下農業史方面的情況,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舊時的農業民俗。
1998版《乳山市志》353頁載:“乳山市依山傍海,地形地貌復雜,山、丘、泊、灘皆有,光、氣、熱條件良好,水資源較充足,農、林、牧、副、漁各業俱全。種植業以小麥、玉米、地瓜、花生四大作物為主,輔以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林業以經濟林為主,防護林、用材林兼有;畜牧業以飼養豬、雞、鴨等家畜禽為主,兼養牛、馬、騾等役用大牲畜和羊、兔等飼草動物;副業以家庭手工藝品和食品加工業為主;漁業以海洋捕撈和人工養殖并舉。”
●農田農言
乳山的耕地從地勢上分,有山地、泊地(平原地)、半山半泊地(丘陵地),以丘陵地為多;從土色土質上分,有黑泥地、黃泥地、沙土地,以沙土地為多。1949年統計,境內共有耕地103萬畝,人均2.6畝。
民國《牟平縣志》卷5第12頁載:“本縣無大地主,有田者百畝者,即稱富家,故佃戶絕少,而自耕農居十之七八,半自耕農與雇農居十之二三,半自耕農者,田有不足租人之田,其所收獲,或與地主與租戶平分,或地主十分之四,或逕繳租糧與銀,以不超過地所收之半為標準,雇農者,雇約率以一年為期,雇資每年自三四十元至七八十元不等。本縣因赴外營業者多,當地農工,恒不敷用,故土田雖少,雇工恒來自外籍。”
農民上山下泊干農活,需要頻繁地使用的地名。乳山地名最大的特點是山中有山、灣中有灣。比如,岠嵎山是院里周圍群峰的總稱,而群峰中的各個山頭也以山為名,如其主峰叫玉皇山。再如,塔島灣灣中還有許多叫灣的小地方,如小海子灣、沙凈灣等。在乳山,山和灣等地名用字,區別不出自然實體的“輩分”。村里村外的每一個地方,農民都習慣給起個小地名。物體、方位,加上物體的形狀、顏色,是起地名的常用元素。如東井、東港道、西塂梁、西馬欄、南泊磨、南石硼、北碾臺、北石坡、姜家后、張家前等。小地名也是分級的,比方在那個叫西塂梁的山梁上,還有許多部位性(甚至細化到了地塊)的名字,如撥槌子、剪子埂、刀把子、老鷹嘴、黃酥巴。一提這些小地名,本村人馬上就能知道所指的位置,而外人想弄明白則需要費很多口舌。也有些是經文人雅化而趨吉的地名,如周高中低的地形,俗稱窩落、窩垅,按諧音取名臥龍;像舊官帽形狀的,就取名紗帽山、紗帽頂;像擱筆的筆架那樣,就取名筆架山。
莊稼人也有自己的行話術語,比如,用镢松土叫刨地,用犁松土叫塌地,用耙將土攤平叫抄地,用腳踏實松軟的泥土叫耪(與耪字本義相反)地。犁犋叫呂犋,呂驢諧音,舊時多用驢拉犁;呂侶諧音,犁犋有扶有拉,單人無法使用。用镢劃著土壤開溝叫耬,用手直接播撒種子叫濾種(豆子先點穴窩再放豆種叫捻種)。從豬圈往外抬糞叫出糞,把板結的糞堆用镢頭打細叫搗糞,往地里運糞叫送糞。育苗叫畦(方言音席),畦地瓜、畦茄子、畦辣椒。播撒種子繁育的作物叫種,種小麥、種花生、種棒米;育苗或用根塊繁育的叫栽,栽地瓜、栽地豆、栽芋頭、栽辣椒、栽樹等;植是中性的,與種與栽都可連用,種植、栽植、培植、植樹等。貯藏叫穩,穩地瓜、穩芋頭、穩糧食。
莊稼的播種與收獲有季節規律的限制,單個家庭無法應對時限性很強的繁重農事,農村實行合作化之前,靠鄰里互助來解決這個問題。一是搿犋互助:倆家人加上所養的牲口,搭配起來統一使用。先干哪一家的,一般是年長、輩大的為先。干完這家的活,再去干另一家的。不付工錢、不管飯,誰家出的人力多、畜力多,從來沒有計較的。二是相遇幫忙:這種幫忙多是事先沒有約定的,遇到鄰居或其他村人在干活,插上手就幫助干。不光是送糞耕地、打垅捻種、收割搬運等繁重農活,即使是推磨壓碾、剝棒米粒、扒花生仁等家務勞動也是如此。大家邊干、邊說、邊笑,會將勞動的枯燥抵消。飯前干不完,各自回家吃完飯回來接著干。三是拉把弱者:家有病人、鰥寡孤獨的,五服內的本家本黨的,在農忙期間或有其他大活計的時候,都會主動前來幫助,受助者也不必客氣,這是風俗。
田里的農作物,俗稱莊稼,境內歷史上種植過的莊稼有小麥、大麥、玉米、高粱、谷子(古稱粟)、黍子(脫殼后稱大黃米)、稻子、糝子、蕎麥、地瓜、芋頭、土豆、豆類(大豆、豌豆、綠豆、串豆、赤小豆、黑豆、蕓豆、扁豆)等;種植過的棉油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紅麻、苧麻、蓖麻、芝麻等;種植過的蔬菜,蘿卜類有白蘿卜、紅蘿卜、胡蘿卜等,瓜類有冬瓜、南瓜、玉瓜、胳膊瓜、絲瓜、茭瓜、佛手瓜、西瓜、甜瓜等;葉菜類有白菜、韭菜、芹菜、香菜、萵苣、茼蒿等;調味類有蔥、姜、蒜等。地瓜未傳入之前,境內以種麥、谷、糝為主,三樣主糧產量均低,稍有風雨失調,即出現饑荒。后來地瓜、玉米的普及,至清末民初,糧田格局發生了變化,形成了地瓜、小麥、玉米、花生“平分秋色”的格局。
20世紀80年代之前,農村的條件十分艱苦,跳農門、吃商品糧是農村青年的向往和追求。離開農村,吃國家糧,叫端上了鐵飯碗。那時代,地瓜把人吃膩味了,能吃上米面飯就是改善生活。當兵、考學、招工等通往城鎮人口的途徑上,擠滿了躍躍欲試者。曾有個笑話,說某青年去參軍,第一頓飯,捧著大饅頭高興地說:“我就為你來的!”正好被路過的連長聽到了,部隊以入伍動機不純為由把這位新戰士開除了。當時的農村,不思外出或無力外出的,男的會被說成打牛腚的、修理地球的、面向黃土背朝天沒有出息的、牛節箍搭脖梗子上一輩子的;女的會被說成刷地瓜油鍋的、打鍋臺轉的、推磨壓碾的、看針線笸籮的、抬靖孩兒的,語含戲謔,反映出那時農民的窘況。(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