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逝的串街手藝人
20世紀50年代前的鄉村是相對安靜的,沒有車船馬達的轟鳴,最上耳的也就是那些街頭廣告聲。那些聲音,有的是口頭吆喝出來的,有的是用特殊東西做“喚頭”發出的聲音,統稱為“市聲”。如果聽到街上有吆喝聲或有喚頭聲,這條街道就會熱鬧上一陣子的。這種市聲,有的是推銷商品,更多的是在推銷手藝,手藝也是商品。
●錮漏匠
聽到“鋦鍋鋦碗鋦大缸”的吆喝聲,人們就知道來了錮漏匠(小爐匠)。最早的小爐匠也是挑著挑子串鄉的,扁擔的一頭是小爐子,一頭是風箱和焦炭等,后來也有改用小推車推著工具的。鋦碗、鋦鍋或者鋦缸時,先在所要鋦的裂縫兩旁,對稱地鉆好鋦眼,鋦眼一般不能鉆透了,分寸把握要恰到好處。再用燒紅的鐵絲打成所需要大小規格的鋦釘,趁鋦釘還紅軟時,用小鉗子把鋦釘兩頭下進鋦眼里,再用小錘子慢慢敲打,使之掩絲合縫。全部的鋦釘下好、敲實以后,在外面沿原裂縫及鋦眼處,涂上一點濕石灰或者石膏,整個工序即完成。
有的小爐匠手藝相當高超,有錢人心愛的茶壺破裂了,他們可用金或銀做鋦釘,再根據情況打造意在掩瑕的飾物。一番設計、一番鋦鑲后,這把茶壺往往就成了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鉆鋦眼用的是手鉆,木質鉆柄上面,有一個可轉動的鉆帽,鉆柄下面則深深地嵌含著鐵制鉆頭,鉆頭的尖端處鑲嵌著金剛石,所以這種手鉆俗稱金剛鉆。只有金剛鉆才能鉆動陶瓷和生鐵,也就有了“沒有金剛鉆就別攬那瓷器活兒”的常用語。鉆把上固定著纏繞的皮繩,皮繩兩頭連在鉆弓上,使用時,左手壓著鉆帽,右手拉動鉆弓,皮繩拉動著鉆柄左右旋轉,鉆頭即在隨著鉆柄快速轉動。
●剃頭匠
聽到“剃頭啦”的喊聲,人們就知道來了剃頭匠。也有的剃頭匠使用喚頭招徠顧客,即左手握長度1.2尺的鐵叉,右手用小鐵條在鐵叉空隙里劃動,發出響亮的聲音。剃頭匠的挑子,一頭有長方形凳子,凳腿中間是抽屜,抽屜里有理發刀具、圍布、毛巾和鏡子等物品;一頭是長提箱,提箱里有小火爐、保溫瓶、燒水壺、臉盆等。保溫瓶里有熱水,所以就有了“剃頭挑子一頭熱”比方語。有的剃頭匠還帶有小飯鍋、米面等,自己起灶做飯。也有的帶著棚布,支起棚來工作,人們叫剃頭棚,所以早先的理發館就叫剃頭棚。境內沿海打魚的人多,剃頭匠都會算計潮流,漁民卸完貨以后,是剃頭匠最忙碌的時候。剃頭匠大多嘴甜善談、詼諧幽默,很有人緣。
隨著理發工具的發展和人們對發型要求的改變,原先只會用剃頭刀的也學會用理發剪了。他們會根據顧客的臉型來確定發型,力爭取悅于人。他們記性多很好,只要在他那兒理過發,再來時不用說什么,他們就會按客人原來的要求來做。不光是發理的好,修眉刮臉、推肩揉背也是他們的強項。找他們理發,還兼有保健作用。
●磨刀磨剪子
聽到搖動鐵片的擦擊聲,人們就知道是磨刀磨剪子的來了。他們把長方形的鐵片,一頭打上孔,再把10多個相同規則的鐵片,用繩子連起來。鐵片之間系上一個疙瘩,使之有一定的間隔,用手一搖這捆鐵片,就能發出清脆的響聲,這東西是喚頭的一種。也有的磨刀匠,邊搖喚頭邊呼喊:“磨剪子啦——搶菜刀!”
磨刀磨剪子的人工具較為簡單,背一個筐子或者一個盒子,裝上磨刀石和戧子(一種能刮動鐵的鋼鏟子),再跟東家要個臉盆,盛上一些水(磨刀需要蘸水),即可開始勞作。
●焊洋鐵壺
聽到“焊洋鐵壺啦”的喊聲,人們就知道來了焊匠。他們帶的工具有焊烙、焊條、焊錫膏、鉚釘、小砧子、小錘子等。那時的農村,鐵質的東西,如挑水的水筲、燒水的水壺、洗臉盆子、洗菜盆等是家庭日常必用品,舊時從經濟角度上講,也多屬大項購置。這些常用物開縫了、局部銹蝕了、好換底了,都舍不得扔掉,找人修補一下再用。
焊洋鐵壺類似現代維修車間里的鈑金工,變形的東西,敲打敲打復原;開裂的東西,用錫焊抹合;有漏洞的東西,小則用錫焊、大則用鉚釘堵??;要換底的,用薄鐵板裁成底部形狀,再把底與身的薄鐵卷合在一起,用鉗子初步夾實后,再用小錘子仔細敲打,卷合處經敲打卷合嚴實以后,即能滴水不漏。
●簸箕匠
過去農家有許多柳編器具,如擇糧的簸箕、羅面盛面的笸籮箱、存放衣物的長箱、走親戚提的簍子和圓斗子、盛飯的飯盛子、撈面條的笊籬等,這些都屬于易損物品,要修補著使用。從事柳編手藝的人,俗稱簸箕匠。簸箕匠挑著泡好的柳條、皮革、麻線繩等原料,帶著剪條的剪刀,削條的削刀、劈條的四棱錐、規范邊角的拐子、穿引皮革的槽錐子、給柳條去皮的夾子、纏著麻繩的線錘子等工具,走村串街加吆喝,招攬生意。潮濕天在街上干活,干燥天在室內勞作,因泡軟的柳條和皮革要防風干。
東家有柳條要編織新用具,這對簸箕匠來說是單大生意。柳編需要在地窨子里進行,地面以下恒溫恒濕,泡軟的條子能夠保持柔韌。如果東家找不到地窨子,簸箕匠就把柳條帶回去編。以編簸箕為例,其主要工藝:一是裝經線:把兩頭有槽口的梁子擺在地上,按簸箕大小決定放線的根數和長度,把經線固定好。二是編織:先從中間的經線裝柳條,以柳條為緯,一條在線上、一條在線下,交錯地穿過經線,編成為一道龍骨。用木板壓住龍骨一側,腳踩木板,在未壓一側進行編織。編的方法與編龍骨一樣,用柳條、經線交叉相擠的原理達到成型與固定;這側編好以后,再編另一側。三是整形:把簸箕坯后邊和左右兩邊疊起,使之收幫、敞口,呈現簸箕狀。四是線沿:繞簸箕幫的沿放10~12根條子,再用藤條或皮革穿過簸箕幫,把條子縫纏在簸箕沿上。五是上簸箕舌頭:用柳木或法桐木剖成長80cm、寬8cm、厚2cm簿木板,鑲嵌在簸箕口沿上,打孔,用藤條或皮革縫纏加以固定。
●寨羅
粉碎機誕生之前,加工面粉由石碾子或石磨完成。磨面要備有面羅,面羅又分粗羅、細羅,羅底網目的多少決定羅的粗細。羅麥面用細羅,麥子連面帶麩從磨唇下來,把磨盤堆滿后就得開始過羅。過第一遍羅的,叫頭遍面,是面中精品。羅上的碎麥碴和麥麩,上磨再推,入羅再羅,如此反復進行,直到磨得只剩下麩皮為止。羅玉米面用粗羅,加工玉米面相對省事。
早先的羅底,用綾羅綢緞做網,后來用銅網、鐵網、鋼網、尼龍網。在羅面時的晃動中,羅底長時間受摩擦,容易破損,損壞了就要重新換新羅底,俗稱寨羅(寨字帶提手旁),寨羅的手藝人就叫寨羅匠。寨羅匠所帶的材料和工具都相對簡單,羅圈板(柳木、梧桐木薄板)、各類材質和各種網目的羅底網、藤條、皮革條、削刀、剪刀等。走街串巷遇到生意時,寨羅匠坐下來即可工作。羅圈(幫)壞了換圈,羅底(網)壞了換底。換圈需要把薄板用水浸泡一會兒,使之變軟易彎,圍成一個直徑30 cm的圓筒狀,在薄板對頭的疊合處鉆孔,再用藤條或皮革條打結固定,然后在羅底部鑲嵌羅網。
●釘馬掌
釘馬掌帶的師傅首先要會打鐵,根據馬蹄的大小打制馬蹄鐵。馬蹄上鐵后,抗磨損,在騎乘或駕車的時候,它們能更好地使上勁。馬掌師傅多懂些獸醫知識,在切削馬蹄子的角質層時,順便診斷蹄子有無炎癥,如有疾患,對癥治療。釘馬掌是個泛指詞,不光是馬,騾子、毛驢等大牲畜只要是拉車搞運輸,都得給它們上蹄鐵。馬蹄鐵U形,厚度3~4厘米,兩邊各有3~4個沖好的孔,用釘子釘在蹄子厚厚的角質層上。釘子要按45度的角度向蹄子的外沿釘去,要保證釘子穿過的是角質層,否則牲口疼痛難當。釘子腚要嵌在釘孔的凹槽中,不能高出蹄鐵表面;釘子頭如果從蹄子側面露了出來,要把露出部分剪掉或打平。
捆綁牲口的大架子,立得相當牢固。四角樹立粗壯的木柱子,柱子上端的四邊均有橫木連接,有的還在橫木上安裝鐵吊環。柱子中間的空地兒,相當于馬的身長和身寬,把牲口牽進去以后,進行捆綁。但四條腿膝蓋以下不捆綁,便于修削蹄掌和敲釘馬蹄鐵。還有一種架式,立個寬門形的大架子,門上邊的橫木掛著鐵吊環,馬掌師傅照樣能把牲口捆綁好。
●修鋼筆
20世紀四五十年代,聽到“修理鋼筆啦”的喊聲,人們就知道來了修鋼筆的。那時買支鋼筆,是屬大項購置,一支鋼筆能傳代地用。筆帽壞了、桿斷了,尖劈了、尖磨平了,仍舍不得扔,要找人修理一下再使用,這就催生了一個行當——修筆的。那時衣兜露著鋼筆卡子,有標志身份的作用。曾有段幽默話:“一支是大學生,兩支是教授,三支是修理鋼筆的。”調侃的就是衣兜上露出鋼筆卡子的人。
修理鋼筆的人,多是集市擺攤和下鄉串村相結合。清楚點說,就是每人有一個較固定的地盤,這個地盤一般都不太大,也就是十莊八疃的。領地范圍這樣小,不會天天有集日,余下的日子就得挨個村找活干。到村后,他們多是在學校門口設攤。一塊粗布鋪在地,擺著各式各樣的小盒子,盒子里裝著各種鋼筆配件,其中最貴重的是鎦金筆尖。有的修筆師傅可以自己鎦金,把普通筆尖夾在專用模具里,拿一根細金絲,用噴燈熔化后,蘸起一點金液,涂到筆尖上,冷卻后用細砂紙輕輕地磨磨。
●貨郎
聽到貨郎鼓的聲音,人們就知道貨郎到了。貨郎鼓最著名的標志是貨郎鼓,是一個帶手搖把的雙面小鼓,鼓沿上固定一根小繩,繩頭上拴著一顆小硬球,用手握著鼓把搖轉,那小硬球左右翻飛,反彈在鼓面上,連續蹦打,兩面不漏,鼓聲連貫,清脆悅耳,很實用也很有趣的。后來人們把給孩子制作的這種形狀的玩具小鼓,也叫貨郎鼓。
貨郎的扁擔通常是兩頭向上彎曲,腳步就付著扁擔的晃悠,貨箱有節奏的上下起伏,走起來還是蠻好看的。貨箱里有好多小隔盒,把顏料、針線、紐扣、毛巾、肥皂、仁丹、十滴水、水粉、雪花膏、點心等生活用品分層放在里面。根據個人的身體負重能力,有的貨郎還搞易貨交易。遇到這樣的,錢不方便的鄉親,可用土藥材、廢鐵等東西兌換自己需要的貨物。貨郎不算真正的手藝人,但他們能說會道、干活麻利,人們像喜歡手藝人一樣地喜歡他們。
舊時街上的市聲還有很多,如修理鐘表的、捏面人的、賣糖畫的、彈棉花的、換豆腐的、買糖球的、編筐編簍的、收廢品的、收藥材的、看風水的、路擋醫生等,不用詳細介紹,顧名思義就能知道他們是干什么的。除換豆腐的敲梆子以外,其余的沒有專門的行業喚頭,也沒有固定的行業廣告用語,干什么就吆喝什么。那時的街頭市聲,是那些時代的必然產物,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聲音的消失,也是歷史的必然。 (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