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傳統生活起居民俗之居住篇
舊時境內民居的建筑設計以實用為主,但又極其講究風水,喜歡坐北朝南、背山面水而居。北山阻擋寒風,南面采光充分,近水洗刷方便。建筑布局講究與周邊地形相協調,追求小環境與大環境相適應,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秀人文理念。
●村落選址
村落選址,既要方便生活、生產,又要適合風水學的要求,村祖在立村之時都曾做過綜合考量。選擇立村的地址,風水先生稱為擇陽基。山區最喜枕山環水、藏風聚氣,即后有高山做依靠,前遠方有山與其遙遙相對(稱朝山或堂案)。兩者之間的平地,是立村的理想地點。村東有山似青龍,西面有山如白虎,河水環繞在村前,這就更好了。風水先生有套理論:“山地看脈,脈重于水;平山觀水,水旺于脈;與堂案不對,則非理想之地。”在平原選村址相對簡單,以村前有河、水向東流為好。有些有缺憾的地形,可以人工補缺增益。如開河引水,使水旺于脈。橋能改善風水,筑橋鎮水,財祿常在。村莊雖然喜水,但源頭與水口(俗稱水頭與水尾)應該建廟鎮之(此類廟的規模不大)。源頭即水的發源或來源之處,水口即水經過此區域而又拐彎流遠了的地方。在源頭建廟叫遮風,在水口建廟叫鎮塞。都是為了返氣回堂,使村莊充滿生機。另外,樹木對村莊尤其重要,樹木代表地氣之興旺。龍穴所結、地氣所鐘,樹木必然蔥籠;沒有樹木為屏障,不足以聚生機;樹木四季防風、夏可避暑,是村莊的保護傘。
●村名由來
乳山古屬嵎夷,嵎夷與萊夷一樣,都是東夷民族。東夷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嵎夷也稱九夷,《后漢書•東夷傳》中說夷有九種: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稜栄拧分杏?ldquo;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的說法,其數字不是實指,是表示多寡的意思。九夷在東,是中國東部的老百姓,人口比狄等民族的人多。多數人認為萊夷在嵎夷之西,都是同族夷人,因居住地不同而叫法有別。夷人生活在淮河流域的,就叫淮夷?,F考證,黃夷就是生活在黃縣(現龍口市)一帶的東夷人;乳山有岠嵎山等地名,也是于姓人氏最多的地方,這是否與古代嵎夷、于夷等名稱有關,現不好斷言。清光緒六年,海陽知縣王敬勛對他的《岠嵎瀑布》一詩題序道:“邑東北五十里,山最高大,有院名岠嵎,山門題額曰古嵎夷地,崗嶺四舍隱然如大環,西北有瀑布,高懸千尺,奔流直下,白練銀淙,噹吰澎湃聲應千山谷。”明確指出,岠嵎是古嵎夷地。
【方志鏈接】2008年版《山東省乳山市地名志》
從境內601個行政村命名情況看,村名由來大體可分為16種。其中以姓氏命名的139村,如崔家、肖家、鄧家等;以姓氏、地形結合命名的49村,如戰家夼、唐家溝、井喬家等;以姓氏、實物結合命名的13村,如辛家廟、桃村李家等;以姓氏、方位結合命名的54村,如東柳家、北勇家、西耿家等。以物命名的64村,如房屋、刺林等;以地形命名的92村,如清口澗、海疃、到根見等;以方位、地形結合命名的61村,如魯濟山后、上石硼、山東頭等;以方位命名的52村,如東里村、西山、南莊等。以居民職業命名的15村。如打磨、爐上、鍋上等;以軍寨命名的14村,如乳山寨、海陽所;以戶籍編制命名的10村,如二甲、三甲等;以名人官職命名的9村,如萬戶、司馬莊、南漢村等;以建村時間命名的11村,如古初、盤古莊、新建村等;以吉祥之意命名的7村,如念頭、光明等;以紀念地命名的3村,如峒嶺;以發展速度命名的4村,如小疃。
●村容村貌
舊時村莊多隨山就勢地建設,街道多是彎彎曲曲的,雨天街道泥濘,草堆、泥堆、糞堆擠占道路,進村即可聞到牲口欄、豬圈的異味,風一起,塵土飛揚,草葉亂飄。在漫長的歲月里,人們為改良村容村貌做過一些努力,但因一家一戶個體經營所致,整合一個嶄新布局難度很大。
20世紀70年代之后,各村多規劃了新房區,按統一規格建房子,街道整齊劃一,但受生活習慣影響,家家戶戶門前仍有“三大堆”(草堆、糞堆、泥堆)。長期以來,房前屋后亂搭亂建,大街小巷路面坑坑洼洼;另一特點是,臨街房屋的外墻涂畫著墻報、宣傳欄、標語口號等,堪稱時代烙印。21世紀之后,境內農村仍然可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大躍進、四清運動、備戰備荒、農業學大寨、文化大革命、計劃生育等各個歷史階段的墻報、墻畫和標語口號。21世紀10年代開始,拆除平房蓋樓房的村莊越來越多。農村也興修整潔的水泥路面和漂亮的花壇草坪。
●民房形制
20世紀50年代前,乳山普通人家住草房。一種是全草房,整個房頂全用山草或海草苫蓋;一種是“金鑲玉”,用瓦做個二尺檐,房檐之上再用茅草苫蓋。草房冬保暖、夏隔熱,造價低廉。那時冬春兩季吃鮮地瓜,家家有頂棚,戶戶貯地瓜,瓦房透風,凍了地瓜損失半年糧。地主莊園多是瓦房,但瓦下也鋪有厚厚的山草,以求保暖。20世紀80年代后新建的全是瓦房,很多老房子也是在那個時候揭茅換瓦。乳山海草房就是在這個時代消失的,現只存為數不多的茅草房。
舊時境內民居建筑以實用為主。所謂實用,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面的需要:一是物質方面,所建房屋要具備方便人們生產、生活的需求;二是精神方面,要滿足人們避兇迎吉的心理需要。故舊時建房選址,喜歡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北山阻擋寒風,南面采光充分,近水洗刷方便。建筑布局講究與周邊地形相協調,追求小環境與大環境相適應,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的人文理念。建房之處地形喜方方正正、或前窄后寬、或左長右短;地勢要左高右低、或后高前低;反之,視為不吉。要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四周皆有照應。然而,大自然中往往沒有那么多合適的地方供人們選擇,舊時的普通百姓也無財力去購置自己中意的風水寶地,于是人們又往往采取對建筑布局的調整來彌補自然風水上的缺陷,以達到避兇趨吉之目的。俗語四六不成材,材與財諧音,房子要蓋3間或5間,避免4間或6間。三間房的院子,一側是廂房,一側是豬圈和廁所;五間房多是四合院或不完全四合院。四合院:前后各5間,后排是正屋,前排是倒廳。倒廳臨街,有一間是過道,街門安在過道里。東西各建三間廂房,西廂房與前排房之間是廁所,東廂房與前排房之間是進出院子的通道,東廂的南山墻做照壁。豬圈建在院子以外的其他地方。不完全四合院:一種是一側有廂房,另一側是豬圈;一種是兩側都有廂房,但沒有倒廳,院墻代替倒廳。
后排房子叫正屋,正屋進門那間屋子叫明間,俗稱正間地上。邁進門檻,東西兩側是鍋灶,靠北墻支著石磨,水缸靠在一側鍋臺之北,鍋臺上的壁子開個燈窩兒,油燈放在里面。明間有東西兩個房門,兩側房間(東、西配間)都盤有土炕,土炕是鍋灶煙火的通道,煙火又能給土炕加熱,相互為用,一舉兩得。從前多是三世、四世同堂,東間為大,給老人居住,西間住晚輩。廂房是儲存糧食、雜物的地方,孩子多的家庭,也有兼做臥室的。
●建房過程
舊時多數人家日子很清苦,但建房時對匠人的招待卻很周到,好酒好菜,決不怠慢。原因一:那時干日工,如果匠人不滿,延長工期東家多付工錢。原因二:怕得罪了匠人給使了眼藥。方言所說的眼藥,是指可招邪致災的祟物。傳說有一家對瓦匠招待得不好,有一天,掌尺的(瓦工頭)飯后把一根筷子偷偷裝入懷中,干活時悄悄地將其壘進了照壁里。迎門位置隱蔽著要飯棍,意在使這戶人家窮。但始料不及,這戶人家不但沒有窮,反而日子越過越紅火,并有讀書人金榜題名。掌尺的臨終也未弄明白怎么會是這種結果。原來在使眼藥之前,掌尺的收了個新徒弟,徒弟問師傅怎么干活,掌尺的隨口說:“好好帶著眼神,我怎么干你就怎么干。”徒弟看到師傅揣筷子,也跟著揣;看到師傅往照壁里壘筷子,也跟著壘。就這樣,照壁里放進了兩根筷子。一根是要飯棍,兩根則是旗桿。迎門豎起了旗桿,家業開始興旺發達。
其實手藝人是以德為先,都想圖人說個好,上述傳說不過是勸人要善待匠人而已,并非真有其事。從前物資匱乏,東家弄桌好菜不容易,掌尺的不動筷的菜,伙計絕對不得動。東家一般每頓端上6~8個熱菜,為了給東家節省,掌尺的只領著吃其中最便宜的那幾個,剩下幾個的沒有動筷的菜,下頓飯又可以端上桌子來。整個建房期間,飯桌上氣氛寬松的只有兩次,一是上梁那天中午,二是結束時的那頓飯。這兩頓飯,無需為東家節省,凡是上桌的飯菜,匠人都可盡情享用。
建房具體步驟:
看風水 風水學說,有一些迷信內容,也有一些科學道理。從前有套住宅風水口訣:“屋造金字平,富貴人丁亨。屋造八字樣,孤貧多瘟恙。屋造火字形,痰火久閉經。屋作扇面形,痰癆必伶仃。梁小柱粗大,奴欺主母敗。梁大柱細小,常被人壓倒。下臂有橫屋,多子旺六畜。下壁接小屋,買田積陳谷。疊棟無橫廂,起跌多瘟皇。屋大不藏風,敗散人丁空。遠屋見有坑,孤寡少人丁。屋內一般平,富貴有聲名。前高后屋低,損子并克妻。后高前屋低,老少多昏迷。中高前后低,夫妻眉不齊。中高左右低,口舌各東西。壁腳多崩破,財散受災磨。”簡而言之,建房風水有“三看”。
一是看房址風水。選址最起碼的要求,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周皆有照應之義。吉宅地形或方方正正、或前窄后寬、或左長右短;地勢要左高、右低、后高(有山嶺為靠)、前低(低而開闊平坦)。反之,為不吉。然而,大自然中沒有那么多合適的地方,人們可以用建筑布局加以調整。
二是看庭院風水。庭院雖小,卻應營造出精氣神,靜處默守、自我包容、阻隔外擾,形成安身立命的局部循環。
三是看戶型和裝修風水。戶型設計及擺設上,有灶口不沖門、鏡子不照炕、人不處梁下等;裝飾色彩按五行學說,如東(東屬木)宜黃(黃屬土),南(火)宜白(金),西(金)宜綠(木),北(水)用紅(火)等,方位的五行屬性要克制住顏色的五行屬性。
打地基 房址定好后,選擇吉日打地基。先請掌尺的用羅盤定向。坐北朝南的房子,要取子山午向,向口或偏東南或偏西南,避免正南正北。因寺廟是正南子午向,如果取了廟向,平常人家是住不好的。定向后,丈量地基(即房身)的長與寬,定樁,放線,按線開挖地基溝。壘地基時,放第一塊石頭之前,要放一串鞭炮。乳山的習慣,如果是春季建房,頭年的秋末冬初就要把地基打好,讓基礎沉實,這很科學。打地基時,可以化解一些風水問題。比如,明年是雞年,雞年地支酉,酉的方位在西,說明太歲位于西方,太歲頭上不得動土,明年絕對不能蓋西廂,但今年把西廂的地基打好,應上了今年的好日,來年即可放心大膽地建設。過去建房,房的寬度、高度有約定俗成的規矩。房寬必須與左鄰右舍保持一致,特別是接山房,更不得寬出或縮進。接山房的高度,也要與鄰居一樣。
●房體建筑
壘墻、安門、安窗 砌墻前先安門。掌尺人量好各房間的占位,測定好門的具體位置,鋪設門心石(門檻下的石條),兩邊擺好門枕石。門枕石內側鑿槽以安門檻,向外部分雕刻福字或蝙蝠等吉祥圖案。門枕石定好位置以后,安上門框。門框高6尺,寬3尺,上端貼“安門大吉”紅橫幅。用兩根桿子交叉,把門框支正,然后開始壘墻。壘到房腰線時,開始安窗,放好窗臺石,安上窗框,窗框上貼“安窗大吉”,把窗框支正,繼續壘墻,壘到檐口時,在門框、窗框的上端安過木。頭頂樗,腳踏榆,越過越富裕。過木多是用樗木做的,門檻多是用榆木做的。過木上也要貼安吉紅橫幅。70年代以后,因木材緊缺,過木改“過石”,即用石條代替了木頭。
上梁 上梁上梁,全村來幫,這話一點不虛。這是給屋神安位之時,房主特別重視;是鄰里鄉親借此增進友情之時,村里人也十分重視。所以,建房最熱鬧的是上梁。上梁要選好日子,用紅頭繩綁起一雙新紅筷子、穿起兩串銅錢、用紅布做襯托(兒子已結婚,筷子要用兒媳從娘家帶來的、紅布用兒媳當時用的紅蓋頭),橫拴在脊檁中間垂掛著,其上方脊檁上貼著用大紅紙寫的上梁大吉、某年某月某日吉建,這是給屋神安位。上梁要在陽氣最旺時候進行,多是上午10點開始,中午12點前必須完成。上梁時墻上墻下的人各就各位,掌尺一聲號令,點燃鞭炮齊鳴,提前系在梁上的升或元寶形的柳編簍子,也隨著大梁升起來,把當梁固定好以后,把升或簍子里的紅棗、花生、發糕、餑餑、糖果等傾倒下來,兒童、青年人紛紛上前爭搶,爭的越熱鬧,預示日子越紅火。上好梁以后,搬出香煙、茶水、點心招待匠人及所有幫工的人。在大家休息的時候,房主要在新屋子的正間拜屋神,小桌上放幾樣食物、水果。僅為供品靜祭,非香火燃祭(不焚香,不燒紙)。人們崇拜神靈,隆重的上梁儀式,目的就是娛神,請屋神事事保佑。
按常理,安梁時工匠們要唱上梁歌。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后,已經式微,很少有唱的了。境內上梁歌,多是工匠根據場景現編詞,對東家投其所好,唱些吉祥話、祝福語。如果工匠不擅長現編現唱,就唱祖輩相傳的固定詞語。
領:腳踏地基朝上望,此處真正好蓋房。前面望著萬壽山,后邊靠著臥龍崗。
和:一上梯子開始唱,踏著梯子向上望。上梁本是香材木,下梁本是木材香。
領:一手拉起紅纓繩,搖頭擺尾賽青龍。青龍腰上掛彩綢,親戚朋友來掛紅。
和:今日上梁有周公,周公摘得紫微星。今日上梁萬事順,八仙過海顯神通。
領:一對柳斗方又方,巧手木匠來安裝。內盛餑餑和喜糖,親戚朋友來品嘗。
和:東家蓋房真吉祥,親朋好友來幫忙。鄰里和睦財氣旺,今后日子過得強。
【延伸閱讀】鄭華《上梁儀式》
上梁的前一天,東家的主婦就比往日更顯得忙活了,要蒸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小不點餑餑,比如,主婦和丈夫的年紀相加是70歲,就要蒸70個小餑餑。這種餑餑比杏子稍大些,形狀分別做成圓形(寓意團圓)、橘子(平安)、長歲(長命百歲)、桃(過日子有一套)、石榴(多子多福)、葫蘆(興旺)、豬頭(聚寶盆)。同時還要蒸10個一把抓大小的餑餑,這種餑餑也叫斗頂餑餑。小餑餑蒸好后,東家把小餑餑連同紅棗、板栗糖果及一分錢或二分錢的鋼镚兒,與鍘成二寸長的谷草混合起來,分別裝進兩個用柳條編的鼓形柳條斗。然后把10個斗頂餑餑放在最上面,再用紅紙包兩份賞錢,每包里放33元錢,分別放在柳條斗最上面,這是送給在梁上的木匠和瓦匠的賞錢,希望工匠們用心上梁。最后在兩個柳條斗上貼上大紅喜帖,用紅花包袱在斗脖子處扎緊,以備上梁所需。裝飾好上梁的斗之后,東家還要蒸10個濕面為1斤重的大餑餑,再炒4個菜,準備2根紅燭和1包香,用小桌子放在梁底下供財神,上梁儀式就開始了。只見木匠和瓦匠都爬上房頂,這時梁兩端已掛著長長的鞭炮,眾人齊心協力把梁用繩子往上拉,邊拉邊放鞭炮。鞭炮響過之后,木匠就用心地把大梁正正地安放好,把椽木一根根地拉上來釘在大梁上,再用兩根紅筷子夾住1塊8寸的紅布,紅布底下各用紅線釘鑲1枚銅錢或鋼镚兒墜著,然后用大釘將夾紅布和鋼镚兒的筷子釘在屋脊的中間,并貼上“上梁大吉”4個大字。椽木都釘好以后,東家在盛小餑餑的斗上各系一根長繩,再系一瓶老白干酒,然后把繩子頭拋給梁上坐著的兩名工匠。其中一個工匠在梁上唱道:“拉著東家的斗,過得年年有。”另一人則隨聲附和。斗和酒都被拉上房梁以后,工匠揭開包斗的包袱,把里面的紅包裝進腰包,再先在梁頭上倒點酒,然后邊喝邊唱:“喝著東家的酒,祝福東家年年有。”另一個也隨聲附和。喝了幾口酒,兩名工匠又抱著各自的斗開始搖晃,并念念有詞:“搖三搖,晃三晃,棗兒栗蓬(板栗)在浮上,現在開始揚。”隨之,一把和著谷草的小餑餑和糖果從空中散落,頓時,滿地都是撅著屁股爭搶的人,到處都是歡笑聲。
安房架子、拉笆子 房梁由梁木、八字木、梁掛子組成,房頂安脊檁、房坡安椽木(腰桿子),安裝到位后,房架子就固定好了。上梁后,要先安腰桿子(檁子),根數按房屋寬窄而定,一般是7~9根檁子,最密有11檁的。固定好檁子,接著拉笆子。笆子有兩種,一種是用粗稈蘆葦編制厚厚的席狀托墊,托起房草或瓦;也有用胡秫秸捆扎成柱形的笆子(每間房需用300左右斤胡秫秸),縱向地一根一根擺放上去。笆子放好后,用含草的泥漿抹平縫隙(為了保暖及固定草和瓦),抹好泥以后,工匠休息一會兒,待泥起干,叫曬笆子。再是覆蓋房瓦或者苫蓋房草,新房子的主體工程就算竣工了。過去,不能忘記的是,在房山墻上端,嵌入刻有“太公在此”的字牌,牌子所用的材質,多是石頭或者是超大號的磚。
苫蓋 如果蓋的是茅草房,需要另請苫匠來苫房子;如果蓋的是瓦房,建房的瓦匠順便把瓦捋(安)上。瓦房相對簡單,瓦匠一層層鋪瓦,進度比苫草快?;虿莼蛲撸簧w好了以后,新房子的主體工程就算竣工了,竣工不久最喜逢雨,俗云“大雨淋新房,日子過得強”。
抹內外墻、隔壁子、砌鍋臺、盤炕、安門窗扇 房子苫好后,過些日子進行裝修。一是抹外墻。用石灰、水泥等把房屋外墻所有縫隙抹平,盡力把房屋裝飾美觀一些。二是壘壁子。用土坯(墼)在室內的梁下壘壁子,把各房間隔開。三是抹內墻。從前用泥抹平室內墻面,后來則用石灰。四是盤鍋臺。鍋灶要安放在正間,在家門兩旁各砌一個。五是盤炕。已隔開的房間,在南半部分盤炕??槐P好了,待炕泥干了以后,鋪上炕席。六是安門、安窗扇。過去,全是木欞窗,高3尺,寬3.5尺,分上下兩扇,20世紀60年代以后,玻璃窗逐漸代替了木欞窗,窗上下兩扇也隨之改為左右兩扇。
套院墻、建門樓、壘照壁 乳山風俗不準先套院墻后蓋房子,都是房子蓋好后,過段時間再砌院墻。庭院雖小,卻應營造出精氣神,靜處默守、自我包容、阻隔外擾,形成安身立命的局部循環。大門多在東南,廁所多在西南。墻院大門如果朝著鄰居屋脊或大門、路口、廟塔、險巖等(特別是忌沖著蛇口形路口、刀形的山嶺),遇到此類情況,要門口左側立石刻“泰山石敢當”。過去的院墻,要壘進幾個拴馬樁。這種樁橫放,是在石條的一端鑿上孔眼,砌院墻時,把有孔部分凸露墻在外,用于系牲口。門樓是主人的“眉眼”, 講究也挺多的,忌太張揚,也忌太寒磣,和合適中。照壁在大門內,與門的間距就是進出的通道。照壁比門寬出一尺,高與院墻基本持平。照壁墻頂,覆瓦出檐。臨門的照壁,寫有大福字或大壽字,四角有祥云或蝙蝠圖案。照壁的功用,是遮擋外人視線,阻止家財外流。
以上記錄的僅是最普通的民宅建筑,在外地做官或經商的人,在某地住久了喜歡上了當地的建筑風格,他們回到家鄉建房,就按自己喜歡的風格施建,所以,境內的民居可見京津、蘇杭等多地的建筑風格。
●擇吉入住
搬家 如果新房給兒子結婚用,新婚喜日就是入住吉日;如果是全家喬遷之用,得專題擇好日。搬家那天的天干地支,要與戶主的生辰八字相合相生。閏月不能搬家,特別是閏六月,別讓財產流走。清代,遷居必須在黎明前完成,男戶主挑著火擔子,一頭挑著鍋,鍋內裝燃燒的火灰,并撒上糠,使之煙霧繚繞;另一頭挑著籮筐,筐里裝有香爐(香在燃)、點燃的小蠟燭和祖宗牌位。主婦抱著飯甑子,甑內用紅紙包著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合稱為五谷。孩子們拿著火鏟、撈勺之類的炊事用具。大件用具要貼上紅紙。戶主走在前,邊走邊說“請太公太婆到新屋來住”,主婦、孩子隨后而行。走到新居門口,由事先安排的本家人放鞭炮接火。進屋后,把祖宗牌、香爐、蠟燭擺放供桌上。民國以后,開始搬物時,先把原住房的仰棚,捅開一個洞,散盡舊宅里的邪氣,防止帶入新居。“財寶不露白,露白要招賊”,搬家要在夜里進行,家中大件必須在天亮前搬好,小件可在白天接著搬。夜為鬼時,鬼怕紅,夜里所搬運的家具等物件,都要掛上紅布條。搬家路上遇到熟人不能說話,防止財神被別人領走。20世紀70年代之后,人們多在吉日午夜,先搬一兩樣東西到新居里,叫應日子、應時辰,大宗物品等白天再搬。新居的大門上,要貼寫著吉慶內容的大紅對聯。
室內擺設 乳山人很講究家具的檔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富裕人家的衣柜、三屜桌、條山幾、大條凳、八仙桌、太師椅、茶幾、木箱、錢柜、梳妝臺、桌幾子、梳頭匣等家具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再用紫褐色大漆油刷;花瓶、帽筒、坐鐘日用陳設,更加講究精良。經濟情況較差的家庭,也多備有衣箱、衣柜、桌子、杌子等。無專用客廳的人家,這些家具多擺放在配間。配間南部分是火炕,炕前地面稱炕格拉(旮旯),炕前靠北墻擺放衣柜和箱子,箱子放長凳或杌子。有山墻的房間,靠山墻放櫥桌(有櫥子和桌面功能組合桌),桌上擺放一個長條小桌幾子,幾子上放坐鐘,鐘兩旁各放一只帽筒(后來興擺花瓶),幾子上面的墻上掛穿衣鏡(俗稱大鏡子),化裝品和茶具等也放在櫥桌上。20世紀70年代底開始,上述傳統家具逐漸被淘汰,新式大衣櫥、高低柜、寫字臺、方桌、圓桌、大鏡子進入農家,有些年輕人還改變睡土炕的傳統,購買或打制木床使用。80年代后,組合柜、沙發、茶幾、電視機等家用電器也是農家的常見之物。這時期的家具流行淡黃色,90年代后開始流行栗子皮色(褐色系列)。
支鍋 到新居所,做第一頓飯,那就是在支鍋。支鍋的俗項比較簡單,一是先祭灶,擺供品、上香,敬灶王爺;二是先蒸支鍋糕(一種發面糕)、再煮團圓餃(水餃),之后,再做什么飯菜就可以隨意了。
溫鍋 搬家后,親朋前來看望祝賀,叫溫鍋。女方娘家人來溫鍋,必帶發面蒸的大餅、元寶形的大餑餑,加蓋紅餑餑點。大餅一定要大,一個用麥面6~9千克,一鍋只能蒸一個,厚度6~8寸。大餅的用途,是切成菱形小塊,給所有來賓作回禮之用;20世紀90年代之后,娘家多是帶支鍋糕(喬遷家自己不必蒸糕,留待親戚做了當禮物)、喜餅(與媳婦餅一樣的餅)、蓮子果子、元寶餑餑、桃餑餑等吉祥的面食;男方的親屬,必須帶兩把新筷子、10個碗、一個廚房用的盆、面蒸的元寶和石榴、烙餅等,其中,筷子主人只留下一把,回禮時退還一把,寓意“你一把,我一把,兩家做伴發”。諸往一帶親朋還要帶一捆大蔥、盆里放用一個面蒸的豬頭(叫聚寶盆),寓意人聰明、家富有。進入21世紀之后溫鍋,有的帶廚房電器等用具;有的直接給紅包,錢數根據情分大小而定。 (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