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農業民俗(三)
當代小麥產量增加,澆灌、化肥、農藥是三大增產主因。小麥品種很多,種植技術多樣,無關風俗的,簡而言之。境內是冬小麥,10月份耕地、播種,俗云“白露早,寒露遲,秋分前后最適宜”“早黍晚麥,十年九不得”,都在說小麥應當及時播種,播種晚了影響產量。20世紀60年代前,用畜力或人力拉犁耕地,勞動強度很大。耕地時,鋪施基肥;開溝撒種時,再補施一次溝肥。舊時多是用勾勾機開溝,手工濾種,60年代后興起用耬,70年代開始使用播種機。膠東秋旱多于秋澇,干旱年頭,挑水播種小麥,無水可挑的,只能等天下雨,俗稱靠天吃飯。70年代后,抽水機灌溉造墑面積逐步擴大,但輸水管道達不到的山地仍需要人力挑水。小麥年前發芽、扎根,來年返青、拔高、分蘗、長穗、灌漿,有壓實越冬、澆水追肥、病蟲害防治等系列的田間管理環節,環環相扣,馬虎不得。
農諺“夏至東風搖,麥子水里撈”,麥收時季進入酷熱、多雨的夏季,穗麥見雨即會生芽霉變。“豆黃一朝、麥熟一晌”“虎口奪糧”“春爭日、夏爭時”“收麥如救火”,許多農諺都在提示人們應該及早搶收小麥。麥子不曬干入庫,不能說是小麥豐收了。20世紀60年代前,一鐮一鐮地割麥子,一車一車地往麥場上推麥子,用掄連杖、人力或畜力拉砘的方法進行脫粒,俗稱打場,把打下的麥子揚凈、曬干后,才能松口氣;70年代開始,麥場用上了脫粒機;90年代以后,麥收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收割機在麥田里邊收割、邊脫粒,用車載著麥粒回來晾曬就行了。人工收割的情況,僅見于山區小地塊,因開不進收割機。
⑶玉米。玉米又叫棒米、棒棒,分春播與夏播。春播多在4月中下旬,地表之下10 cm的地溫達到10℃時即可播種。播種時要施足底肥,農肥加化肥混合深施。行距40 cm、株距30 cm即可。用镢頭點穴,每穴捻玉米種2~3粒,一畝用種子2千克左右。出苗后,每穴(俗稱每墩)選擇一棵壯苗留下,其他的拔掉。做好鋤草、除蟲、追肥、人工授粉等環節的田間管理。境內玉米生長期正是大風、暴雨、干旱等自然災害的多發季節,對狂風暴雨造成的倒伏要及時扶正,出現干旱天氣要抗旱澆灌。
20世紀80年代之前,境內玉米產量不高,玉米粑粑(餅子)是農家的稀罕物,烀地瓜的鍋里貼張餅子,那是給勞動強度大的男家長準備的,孩子通常情況下是吃不到的。有時媽媽會把一個餅子切成數塊,孩子們人手一塊,算是改善了一次伙食。收玉米是小孩子很高興的事,砍下的玉米秸稈像甘蔗一樣,咀嚼著甜汁盈口,俗稱咂甜,那時缺油少糖,甜和香對孩子很有誘惑力。
⑷大豆。大豆又叫豆子、黃豆,起源于我國。古代五谷“稻、黍、稷、麥、菽”中的作物,菽,就是大豆。農民很早就認識到大豆的營養價值,一直是必種的作物。做豆腐、搟豆湯、生豆芽、馇渣等,大豆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境內多是種植夏豆子,麥收后立即播種。20世紀60年代前,民間說大豆能自造養分,往往忽視施肥。土壤中的根瘤菌侵入豆根的內皮層,靠豆科植物的光合作用獲得養分,而根瘤菌制造的氨亦回饋給豆科植物作養料,互惠互利。然而,靠根瘤菌產生的氨是遠遠不夠,大豆是需要合理施肥的。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最嚴重的時期,許多人因營養不良而患水腫病,政府調撥大豆解救,喝下豆漿水腫就迅速消退,大豆救人無數。榨油后的豆餅,用于做豬飼料、追喂黃菸和蘋果樹等。
20世紀種植面積較大,選擇介紹以上這四種,花生在特產中介紹。
【延伸閱讀】農業學大寨田
1963年毛澤東主席號召“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人民解放軍”以后,農閑時組織勞力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及興修水利就成了農村的主要工作,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也沒有間斷過。“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央的施政方針做了調整,不再提農業學大寨了。1983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開,標志著農業學大寨運動已成為歷史。
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的大寨大隊,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土石山區。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他們在貧瘠的山坡上修建梯田,開渠引水,搞秸稈還田,增施農家肥料,使糧食產量逐年提高。1963年,大寨大隊遭受嚴重的洪災,70%的房窯坍塌了,23%的耕地被沖毀,莊稼全部倒伏。但他們是些硬漢子,在大災面前,竟提出三不要:不要國家的救濟款、不要救濟糧、不要救濟物資。堅持奮發圖強、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就當時的中國國情而言,確需要這樣的農村,需要這樣的農業,需要這樣的農民。
那時期公社年年有項目,在戰山河指揮部的安排下,調集各村青壯年勞力,整田埂、筑河渠、修水庫;生產大隊里也是年年有工程,平整土地、壓沙還土、打井修塘。我的家鄉海陽所鎮西黃島村的耕田多在山坡上,正適合建大寨田。建大寨田是有技術的,石砌的地堰要壁直堅固,整好的耕地要外撅嘴、里流水,即地堰高于地面,這種外高內低的設計,有利于水土保持。
以當時的海陽所公社西黃島大隊為例,副書記杜仁慶和第一生產小隊隊長杜崇河是整修大寨田的專家,年年率領社員修整大寨田,他倆并負責督導所有生產小隊的工程質量。那時的人太苦了,肚子吃不飽,勞動強度大,掄錘打釬,劈石壘堰,手裂了口子,還得堅持著干。正是那一雙雙布滿老繭的手,做了大地的上好畫工,給我們留下了美妙的畫卷,留下特色鮮明的農業人文景觀。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土地肥沃了,糧食增產了,西黃島大隊成了山東省內知名的大寨村,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授予“農業學大寨模范生產大隊”的稱號。西黃島人經常說,喝的是大躍進的水,吃的是學大寨的糧。所說的水,是指1958年修建的那兩座小型水庫。(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