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吳一戎:腦機互動指日可待
新華網北京3月10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陳剛 蔣芳 陳諾)你一定聽說過能在山地負重行走的機器狗,但你或許不知道,人類也能直接裝上并控制“人工骨架”,讓負重和奔跑速度達到原來的好幾倍,人腦直接與電腦和機器互動也將成為現實。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吳一戎表示,依托于微電子機械系統向納米級發展、類腦研究和相關執行器的進步,當前的信息時代將讓位于“機器人”時代。
“一個微機電系統器件,已經達到只有幾十微米大小。”吳一戎介紹,隨著微電子和微機械系統(MEMS)的發展,其技術特征、參數的尺寸越來越小,正向納米級發展,這使得微電子芯片能夠探測更多的生物體信息,微電子芯片及系統與生物細胞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微電子機械系統可以與細胞和生物體更深度地結合。
吳一戎拿起手機說,一部手機中就有十幾個MEMS,比如,其中的陀螺儀可感知儀器姿態和加速度。“手機相機這么小就能拍攝這么清晰,靠的是感光芯片,這種微電子芯片已經達到幾十納米的級別,應用將更加廣泛。”
這意味著,基于當前初級的腦機接口(人腦與機器對接)已經出現,將來用人腦控制計算機操作鼠標,包括更進一步,通過頭皮的腦電和腦神經環路電流來控制電腦成為可能。
吳一戎介紹,雖然人類不可能在短期內搞清人腦思維過程,但包括我國在內,對人腦思維過程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正在推進,“中國腦計劃”已進入編制項目實施方案階段,神經科學和類腦人工智能正處在發展的歷史窗口期。
“另一項重要的依托是執行器的進步,比如人的胳膊抓一個茶杯是很簡單的動作,但用機器去做一個手臂,去抓茶杯就是非常復雜的。”吳一戎說,執行器的發展,是“機器人”研究在執行層面的實現過程。
吳一戎預期,隨著上述相關技術的突破,加上物聯網、云計算等領域的發展,將使得信息時代讓位于“機器人”時代,產生機器人應用的大規模擴張。
